返回

图书导读:《四书通论语 卷一》

导读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实早在孔子开设学堂时,《论语》的主题内容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们开始把他的言论和一些名望较高的弟子的言论记录下来,此为“论”;因其中的记录多为对话或是言语,所以称为“语”。 大家对孔子的了解,主要是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教学生等等,这些主要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以后的事。孔子幼年时,就十分聪明好学,二十多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后来,齐景公在出访鲁国的时召见了他,并因此与他结缘,以至于后来孔子从鲁国出走,齐景公收留了他,可他依旧不被重用。在经历了一番波折过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当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了。然而,回到鲁国后的孔子,也依旧不得势,并且当时的鲁国也并不太平,所以孔子干脆谢绝了官场,退而修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因此这一时期孔子的弟子慢慢多了起来。这就是孔子成名前的半生。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的主要思想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由此可见,“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主张“仁”,是加强人的自我修养。他的学生颜渊曾问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言行与礼相符合,天下人就会说你仁了。要实现仁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在于别人。颜渊又问“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情不做。这也就是说,人要善于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制。 孔子讲“仁”最基本意思是爱人。孔子讲的爱人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自己的亲属、亲族,还包括社会上的所有人。如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须尊敬兄长,为人要严谨守信,广泛地去爱别人,就逐渐接近仁了。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含了他个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体现了他道德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论语》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阅读它,谛听前古的哲人之声,让自己的心灵徜徉于道德的田园,接受德性之光的照耀和抚慰,去体会无限的自由与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