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图书导读:《农桑辑要 卷一至卷二》

导读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是元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参加编写及修订补充,成书于至元十年。选辑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对十三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研究。全书七卷,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牲畜等十部分,分别叙述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传统习惯和重农言论,以及各种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等技术。 全书共七卷,六万余字。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卷一典训,记述农桑起源及文献中重农言论和事迹;卷二耕垦、播种,包括总论整地、选种和种子处理及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禽鱼等。内容绝大部分引自《齐民要术》以及《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虽然是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迷信无稽的说法;其中也有一些文字是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 该书在继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这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该书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结,通俗易懂,影响远及国外。 《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在它之前唐代有武则天删订的《兆人本业》和宋代的《真宗授时要录》,但这两部均已失传。因此《农桑辑要》就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该书知识丰富,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对我国元代及其以前的农耕技术和农业生产进行系统地总结研究,并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对经济作物,如棉花、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首次将蚕桑生产放在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官府用这本书指导民间生产,对元朝农业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成效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荒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元朝建立后,在各行省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广兴屯田,大量荒芜土地得以开垦。此外,又在中央设都水监,在各地设河渠司,大兴水利、修理河堤,使前代的水利工程逐步得到了修复。如陕西三白渠工程到元朝后期仍可灌田七万余顷,所修复的浙江海塘,使大量农田免于水患。第二,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元初,江南地区已种植棉花。由于《农桑辑要》一书对经济作物尤其是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的重视,并发展了风土论的思想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作物是可以引种的,从而有利于棉花、苎麻的引进、种植和推广。受其影响,江南的植棉技术逐渐传到黄淮流域,同时,北方陕甘一带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这样,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不仅面积扩大,而且产量不断提高。第三,丝织业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时期农桑并重,桑蚕生产日益受到重视,故丝织业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南方更胜过北方。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主要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其生产形式有自给自足的小作坊,但也出现了专门以丝织业为生的机户,即家庭手工业。另外,丝织品加金技术在元代也有了进步。 总之,《农桑辑要》是元朝政府编写的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的农业技术专书,它的编纂和颁行对元朝农业、棉纺织业、丝织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元代商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的空前高涨,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