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图书导读:《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通中庸 卷一》

导读

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到南宋时期,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全书总共三十三章。《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依然对我们的为人处事,人性修养都有重要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短短地十五个字,就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也是很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而这段话就是摘自《中庸·第二十章》。再比如,“知耻近乎勇。”是摘自《中庸·第二十章》,原文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翻译成白话文也很简单。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当我们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之后,我们才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1906年的时候,中国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引发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翻译的英文名字就叫做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指导,为什么《中庸》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呢?到了今天,它还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籍呢?我们理解的《中庸》就是中庸之道,可能是当个老好人,墙头草,或者随波逐流。可是翻阅原文,会发现和我们大家普遍理解的中庸是不同的,中庸之道就是做老好人,没有原则。可《中庸》书中的智慧其实恰恰相反。中庸之道是不让你两边倒,不偏不倚。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庸》一书的重点,不止讲述为人处世的智慧,更是人对情绪的把控的一本典籍。 《中庸》里有很多关于人对情绪把控的论述。喜怒哀乐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比如你早上一睁眼,我打了你一巴掌,你可能就哭了,这时候我再给你一颗糖,你又笑了。再比如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这时候你是愤怒的质问还是能够理解这个人是不小心而原谅他?你的情绪无时无刻不被环境影响,这时候的你,在不同情境下,你又该如何表现?《中庸》第一章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本著作给我们提供了面对情绪的合理的恰到好处的智慧。中庸之道,充满无限智慧。